白沙岬燈塔是台灣本島最西邊的燈塔,百年歷史,雪白色的燈塔矗立在觀音鄉之海岸,日治時期即為台灣著名之勝景。燈塔除了是重要的航運交通設施外,在早年更具有軍事哨戒及氣象測候的功能。清末的燈塔多由英、法等國整體進口,製造商將塔身、燈具的零件預先鑄造好,再以船運至預定建塔之處,以類似造船的技術裝配即成。但始建於日治初期1899年、耗費三年完工的白沙岬燈塔並非由鑄鐵組裝而成,乃採日語所稱的「煉瓦石造」之雙層磚石耐震構造,是其特殊之處。塔身由紅磚疊砌而成,燈塔的上段由大塊石材組砌成托架,承托鑄鐵造的塔頂。本燈塔的燈具、稜鏡與重鎚儀器均由法國進口,同時還保存著一座由上海機器局製造的時鐘。白沙岬燈塔為高37公尺 的白色燈塔,巍然屹立於觀音鄉海岸邊,自落成之時起即為桃園海岸的一大勝景,歷經數度地震風災,二次大戰時更曾遭盟機掃射,然燈塔仍迄今屹立不搖、照亮著台灣海峽。
位於台灣西岸桃園縣白沙岬。 |
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著手設計,同年八月準備興工中,適遇本島 前所未有之強力颱風,原預定建塔地竟變成小丘數處,附近之五十尺高砂山 亦不留其跡,河川泛濫,村落與該地間多出數條小河,地形大變,乃於石觀 音街附近另選塔址,不但因此而變更設計多費時日,且因當時該地治安不 良,時有土匪騷擾,影響工事進行。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正式動 工,採用士林出產之石材,連同其他建材均由淡水以船運至工地,至光緒二 十七年〈一九○一年〉一月完工開燈,塔身為圓形磚造,燈器使用法製三等 旋轉透鏡三重芯煤油燈,民國元年改用石油白熱燈。 |
民國四十五年改為三等旋轉透鏡電燈,白紅換色閃光,每二十秒白光紅光各 一閃,光力白光一、○○○、○○○支,紅光三一○、○○○支燭光。 |
塔高:三十六‧ 六公尺 |
燈高:二七‧ 七公尺 〈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
公稱光程:紅二十二‧六浬、白二十五‧七浬 ( 資料:摘自網路 ) |
日期:2009. 2. 1
地點:桃園縣觀音鄉新坡下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