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9
今天趁著晴朗的好天氣,邀約了格友翔老頭與sherry等一行七人,租了一部私人小巴,計劃來個臺灣北部濱海一日遊,駕駛是車主曾先生,今天他當司機兼導遊,從新竹出發後 ,沿著西濱( 61號線 )快速公路一路北上。他駕駛技術穩重細心,待客很親切,服務也很週到,每到了一個景點都是由他帶路,而且詳細地介紹沿途風光,讓我們渡過快樂、愜意的一天。
【野柳地質公園】
位於台北縣萬里鄉沿海地區,因受風化的作用,是北海岸相當著名地質及奇石的風景名勝地,屬於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風景區內的地形大致上為一個凸出於海面的岬角,長約1700公尺 ,如同一隻大海龜因此又名『野柳龜』,再歷經長時間的海蝕風化和地殼運動,形成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岩、壺穴、溶蝕盤等等特殊的地質景觀,為北海岸旅遊又增添了許多迷人的色彩。
“野柳地質公園” 中的地質主要由沙岩構層,為第三紀中新世的大寮層,大約在2200萬年前淺海堆積而成的,因此在野柳風景區的地層中可看到許多中新世淺海生物的化石和生痕化石;野柳公園中可欣賞的海蝕地形可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為蕈狀石林,例如著名的女王頭、蜂窩石等等;第二種為風化窗和薑狀石,是較為特別的海蝕地形例如仙女鞋、地球石;而第三種為壺穴和燭臺石,都是野柳濱海處才有的地質風貌。此外,還可常看到許多生痕化石,像是『星狀生痕化石』、『疣壁蛇形管痕』、『海草痕』以及『逃生構造』等等。
壺穴和燭臺石 ↓
蕈狀石林中著名的女王頭 ↑
為風化窗和薑狀石,較為特別的海蝕地形:仙女鞋、地球石。 ↓
【富貴角公園】
位在北角的海岸,園區中設置有海濱步道、景觀解說牌與木桌椅等設施,公園中擁有豐富的海岸特殊景觀,包括風稜石、石槽與沙丘等,沿途也設有詳細的導覽解說牌,其中又以“風稜石”最具有代表性。漫步在步道上可觀賞一望無際的海濱美景,步道旁也有木桌椅供遊客休憩,步道的盡頭就是著名的“富貴角燈塔”,是一處以自然景觀為主題打造而成的遊憩區。
“風稜石”來自大屯火山運動擠壓作用的安山岩塊,經由東北季風長期夾帶含有石英的海灘細沙,逐漸將岩石磨蝕成為平滑的風蝕面,不同的風向產生成好幾個風蝕面,偶爾也會形成尖銳的稜角。
【富貴角燈塔 】已駐立於岬角有百餘年的歷史。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日本人在佔領台灣之後,為了建設日本與台灣兩地之間的海底電纜及航路標識,隔年(西元1896年)就在台灣的最北端,興建了日本人據台後所建設的第一座燈塔---富貴角燈塔。在當時,日本人將建造燈塔所必需使用的一切材料,以船隻由日本運抵台灣,由當年的4月1日 動工,直到西元1897年的2月24日 才告完工,並正式啟燈運作。
富貴角燈塔在啟用之後,因為受到地形及氣候影響,常常需要面對秋冬時節的霧季,以及無常的天氣變化,使得導航的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威脅著鄰近海域往來船隻的安全。為了因應這種特殊的氣候,日本人特別在燈塔內加設了霧笛,只要在濃霧籠罩的天氣,就可以藉著笛音,警告船隻注意航海的安全。
百年來,矗立於海岬的富貴角燈塔,早已成為北台灣海岸重要且獨樹一格的地標。現在藉著步道的修築與連通,讓人們得以在欣賞獨具特色的海岸風光之餘,也能夠親臨其下,感受其歷史的悠久與深遠的時代意義。
【老梅公園石槽海岸 】
由於海岸礁岩地層的上升,經過長年累月的海浪沖刷,質地鬆軟的部份被沖刷掉,剩下較堅實的岩石部份,就形成了一排排的海蝕溝槽。冬天東北季風盛行的時候,浪花潤濕了石槽的岩面,也開始滋生綠色的海藻植物。
【 緣道觀音寺】
“緣道觀音寺”由佛乘宗世界弘法總會暨財團法人佛乘世界文教基金會,於1997年在淡水興建。緣道觀音廟為仿唐式建築,以木材為建築主軸,在幽雅森林間透露自然的古樸感,緣道觀音寺的建築主體採SRC(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並特別採用興建二十層樓才使用的堅固基礎,再加上 一百七十八公尺 的懸臂式擋土牆,可確保不受強震及天然災變影響。廟內主要供奉大自在王佛暨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以及韋馱、伽藍護法菩薩。於廟四周供奉千手千眼觀音、三十三觀音等 。

(資料摘自維基百科、旅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