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12.20我邀約好友三人行,南下台南一日遊,


參觀開館沒多久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內空間主要包含


一樓的兒童廳、劇場,四樓的特展、二樓的常設展四大固定的展示空間。


而常設展的「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


 展出共包含八大主題區,


展出的文物資料內容相當豐富,


由多元銓釋的歷史觀出發,依年代順序講述台灣歷史,


是一個以所有台灣人為主角,以台灣島為舞台,
 


 帶領我們沿著歷史的時間軸,穿越不斷更迭的時代及政權,


認識與體驗不同時代的常民生活文化,並透過造景、模型,


引領觀眾一起看見多元視角下的“台灣故事”。


我們約略瀏覽一圈花了三個多小時,


將信手所摘錄的部分圖文資料po上與大家分享。


目前開館的第一年是免費入場喔!







在未進入“史博館”之前,先欣賞這座壯觀的建築外貌。


站在大馬路上,映入眼簾便是一片醒目的平台,


 ─「雲天廣場水舞臺」。







這一大片屋頂,都是太陽能光電板,支援整館的電力。,


上面有「台灣歷史博物館」英文字: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很搶眼喔!





太陽能光電板左右側面景



 整棟建築物四周,各個角度的景狀






主場館的外貌


 用紅磚意象再加上清水模的建築方式





保存大家的蒐藏與記憶


建構大家的博物館






我們進入一樓有時鐘車站、兒童廳、圓形劇場等。


圓形劇場每一小時放映一場,規定禁止攝影,


透過10分鐘動畫,讓觀眾帶著輕鬆的心情,


看看台灣從史前至今,人文和自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





一進入大廳 懷舊的“時間車站”


 站前一面高掛的大時鐘特別醒目,吸住了我的目光,





 每到一小時報時,時鐘12個空格數字會隨即逐格變換圖案來。





 車站裡面呈現台灣過往懷舊的車站景象







一樓的「兒童廳」 是一個室內及戶外區域展示與休憩空間。

主要分成「時光隧道」、「自然台灣」、「農村采風」「歡樂童年」四大區。


設計新穎的時光隧道頗具美感





時光隧道側面





好美的生物模型,栩栩如生


大蟹  海龜  闊船蛸(貝類)





台灣第一劇場


回味廟埕廣場前看戲的景象
 





兒時的回憶─兒童遊戲場(跳格子)


這位阿公一時興起,返老還童邁步跳了起來,還步履輕快呢。







主要的展示多集中在二樓常設廳


  讓大家重新回顧了台灣歷史





「戎克船」是1617世紀


東洋航線往來東亞及台灣周邊海域


被廣泛應用於亞洲的海上貿易最常見的船隻。


運載亞洲地區各式各樣的商品,


船上的水手除了漢人外,還有來自各國的人士。







「荷西對抗」


隨著大航海的路線,由歐洲延伸至東亞海域,


 荷蘭人為了打擊西班牙、葡萄牙對中國及日本的貿易。


1621年在台灣南部設立據點,


西班牙人亦2年占領台灣北部與荷蘭人相抗衡。


台灣成為歐洲兩大新舊強權勢力的交會地。










漢人的互動介紹





「港口中式帆船」


載運對岸進口的貨物來台,單桅中式帆船。


通過鹿耳門海口官兵稽查,駛入臺江內海後,


因府城(今台南)五條港附近淤積水淺,


須在用小船與牛車將貨物接駁牽挽上岸。






「港邊風情」


港口岸上的一位男性單身渡海來台,


這樣的人常被稱為“羅漢腳仔”正受官兵稽查,


碼頭上站著經營兩岸貿易的郊商,


無論船上進口來台的貨物,或堆在岸邊等待碼頭苦力搬上


另一艘商船的台灣糖跟米出口貨品,都屬於這位商人所有。





1910年建造的台灣第一艘水產試驗船─「凌海丸」





「媽祖遶境」


台灣傳統文化中,最熱鬧的首推廟會慶典。


祖原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信仰的航海女神,



 隨移民傳入臺灣為台灣重要的信仰。







每年農曆3月媽祖誕辰時,


許多廟會舉行遶境儀式,吸引上萬信眾參與隨香。







台灣傳統蔗糖生產


農民在甘蔗產地設置糖廊或蔗廊,進行硤糖加工,


糖廊購買菜糖(粗製糖)重新精煉成白糖的加工所,


則稱為糖間。





「台江內海」一帶自然環境不利於農墾,


居民在潟湖、濕地、出海口等地修築魚塭養魚


清初延續荷蘭人創設稅制以課徵雜稅,管理內海魚塭、


 採捕小船的經濟活動。





早期農業社會聚落生活





「頭城搶孤」


漢人渡海來台,常遭逢天災人禍或疾疫而喪命,


因此習慣在農曆七月舉辦普渡祭祀無主孤魂,


盛行於今宜蘭的搶孤活動,便是中元普渡結束前的儀式。





「平埔公廨」


是指男性住屋或眾人議事的場所。


作為商議協調公共事務的空間,也是宗教祭祀的功能。


以竹葉茅草蔗葉搭蓋而成。








老街屋建築的外貌





懷舊的台南老街道





郊商通常在港口旁的市街開設店鋪和棧間,


圖示為清代最大商行─“日茂行”的樣貌。  





 展板屋的模型呈現清代鹿港街屋空間的使用情形





19世紀台灣也有成功的女性郊商,雲集在艋舺(今台北萬華)


流傳著一首打油詩,形容郊商財勢之盛:


「艋舺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


  其中黃阿祿嫂是寡婦,據說她的丈夫承攬官方配售樟腦的「料館」而致富,


並建立「啟天宮」奉祀媽祖,又稱「料館媽祖」


黃碌去世後,阿祿嫂接管經營生意蒸蒸日上,


又興建四合大院大宅,該建築可說是艋舺發展的最佳見證。





當時台灣廟宇的建築





194410月起,盟軍對台灣進行大規模的轟炸,


除軍事基地、工業設施及糖廠外,官方機構及民宅亦受到波及。


都市居民在盟軍的空襲下,有許多人被疏散至鄉下,稱為「疏開」。


每當空襲警報響起,就得到防空洞內避難,其苦悶難以言喻。







特別志願兵


1942年台灣總督府在台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申請者超過42萬人,經篩選後錄取1,019名,大多是


1923歲青年,隔年就被派到南洋作戰。 





二次大戰日本終戰詔書





1970年代省主席謝東閔推出「家庭即工廠」政策,


讓工業擴及全台各個小家庭,


成功地提高國民所得,開創台灣經濟奇蹟。





1970年代家庭交通工具─機車代步,




家人一車四人滿載。









從三樓俯瞰二樓常設廳一景





從三樓俯瞰二樓常設廳一景



府城的出現





往返廈門通行護照 (光緒221896)





文峰茶莊家族土地契約抄本





當年的白色恐怖事件


  被編列入台灣重要的歷史裡


宣告台灣地區解嚴令 







「鴻指園石額」


乾隆30(1765)台灣知府蔣元焄 擴建府署園庭,


即蘇軾「雪泥鴻爪」之詩意


命名「鴻指園」並撰寫「鴻指園紀」


為台灣現存碑碣中相當具書法美感的碑記。











大小北門石額

























史博館位在台南市安南區與永康交界附近


我們前往史博館的交通路線


新竹(高鐵)─台南(行駛70分鐘) 轉搭台鐵(沙崙線區間車)至永康(20分鐘) 


再乘計程車(13010分鐘─ 抵達史博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烱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